我的中学生活琐忆
91届校友 邱意民
【作者简介:邱意民,男,江西信丰人,硕士。一直从事IT行业,参与编制了多个国家标准,组织完成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银行、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部门的多个重要系统的安全建设。现就职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安全实验室)。】
离开信丰中学快二十年了。每次回到信丰中学,总是惊叹母校发生的巨大变化,新校门、新教室、新食堂、新学生宿舍、新科技馆。也总能从那一点点保留的旧风景中找到二十年前的影子,高高的水杉树、凹凸不平的运动场、曾经是砖厂的小山坡,让二十年前的中学时光又清楚地回到了脑海中。
我的中学六年是在信丰中学度过的。六年时光,对一个小孩来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如今回忆起来,全是一个个老师和同学,一处处建筑和风景,一件件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情,让我难以下笔。
第一次走进信丰中学是在1985年的秋天。那年夏天,邻居两位大哥刚刚从信丰中学毕业,一位高中毕业升入大学,一位初中毕业考入中师。在邻居大哥的影响下,我从小就憧憬着有一天能够在信丰中学读书。很幸运,那年信丰中学最后一次从全县小学毕业生中招收重点班学生,我赶上了末班车。
八十年代中期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长的都比较瘦小。我初一时第一次量身高,还不到
那时同学们家里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记得刚上初中时,学校学生食堂每个月的伙食费只要四块五毛钱,虽然菜的质量很一般,但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吃得起。学校里有些老师家属就会做一些菜出来卖,那些菜便宜一些,但是基本没有油水。有的同学就每天花五分钱买一份菜作为一天的伙食。那会儿,米饭是自己用一个小钵子下米送到伙房去蒸的,早晨的米饭要提前一天下米、加水。夏天的时候,大米经过一晚上的浸泡,第二天蒸好出来往往就馊了。但是那会儿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严重的是大家的饭钵子都差不多,很容易就混了。有一次我的饭钵子就不见了,学校附近也没有卖的,于是就饿了三天,终于等到第三天是星期天,走到县城买了一个回来才又吃上了饭。那时也没有什么零食可以吃,那一次的饿肚子让我记忆犹新。
刚入学时信丰中学的条件也很差。那时初中部的教学楼都是二层的老楼房,楼板是用一块块木板连在一起做成的,下面糊上了一层石灰。我们的教室在一楼,经常楼上的同学一活动,石灰就往下掉。有一次,楼上的同学活动激烈了一些,呼啦啦地几大块石灰块就掉下来了,幸好没有砸着人。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同学们都没有在意,大家还是认认真真学习、开开心心玩耍,班里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关系也非常融洽。至今回忆起来,初中那帮同学的身影依然生龙活虎地印在脑海中。
再一次以“新生”身份走进信丰中学,是在三年以后。由于初二那年玩得比较厉害,我中考失利,没有考上理想中的中专(那时考中专是大部分同学的第一选择,班里很多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就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所幸还能继续在信丰中学念高中。
那时,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了许多,最明显的是学校学生食堂的伙食费翻了一番,有些同学还可以经常溜到县城里看电影、看录像了。我由于受中考失利的影响,明显沉闷了许多,憋足了劲要好好学习。高中三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习、复习、考试。记得高三有一阵子,每天早自习都要做一张英语试卷,有一天实在烦了,就溜到教室旁边的树林里看其它书去了。上课前老师见到我,很温和地问了一句,没有半点责备的意思。我却因此非常感动,暗下决心一定要给老师争气。那时课外读物很少,睡我下铺的范春林同学不知道从哪搞来了一批《英语学习》杂志,我趁机一本一本全看了一遍,虽然很多内容没看懂,但是感觉语感好了许多。加上老师的关注,在高考时英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里还要再次感谢我的英语老师——
还有一位要感谢的人是我的高中班主
中学六年,最让我“耿耿于怀”的一个人,就是领导了我六年的黄志辉同学。我喜欢叫他“老班长”,因为从初一到高三,他竟然一直是我的班长。老班长是县里的“高干子弟”,但是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城里小孩常有的傲气,不管是对来自城里显赫家庭的同学,还是对来自乡下困难家庭的同学,他都同样热情、和气。班长的母亲
就是在这平平凡凡的日子里,在与一群普普
如今再回到信丰中学,虽然熟悉的景物越来越少,但是往日的老师、同学却依然是那般熟悉,对老师、同学的怀念之情更加深厚。母校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2011年元旦草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