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校庆专题>> 校友文苑>>正文内容

校友文苑

母校珍藏在我心中

母校珍藏在我心中

48届校友   黎明之(原名黎崇德)

 

【作者简介】黎明之(原名黎崇德),男,江西信丰人。194910月——19549月先后任县委干部培训班负责人、县委工作团工作组长、土改工作团乡指挥员、县委检查组组长、秘书等职。195410月——19833月在任江西日报社记者站长、农村组(处)长、编辑部党支部书记。19834月——19914月先后任江西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省厅办公室调研员等职。

 

生我养我者,父母也;教我育我者,母校也。生养之恩,教育之情,铭记心中,终身不忘。

我的母校——信丰中学,创立于抗日烽火炽旺之时的1941年春,初为县立初级中学;直到1946年春,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班,才改名为信丰县立中学。1944年春,我有幸考入母校,就读初中一年级新生班。母校创办初期,没有校舍,就借用县城南侧的几家大祠堂。教室、宿舍、办公室、厨房挤在一起,礼堂、饭堂共用。从学生到老师生活都很艰苦,就连校长也是过战地生活。以每天的伙食来说吧,同学们能吃上大米饭就不错了,至于菜肴只有青菜、萝卜、芋头、南瓜、苋菜、咸菜、萝卜干之类。油水少,咽不下,一学期难得有一两次荤腥。所以,当时如有哪位同学家带来点豆腐乳、红椒炒小鱼干、腊肉之类的,大家都当成宝贝,不约而同,围在一起加餐。学生伙食差,老师的伙食也好不了多少。虽然艰苦,师生们却很自觉自愿,没有怨言。教师齐心教学;学生期望自己早日成才,报效国家。

然而,虎视眈眈的日寇,哪能让中国人民安居乐业,让师生们精心教学。日寇的铁蹄魔爪,不日便伸入了赣江腹地。地处其边缘的赣南,也遭受了敌机的轰炸扫射。白天,师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县城警报便鸣起来了,大家赶紧到城外南山脚下的防空洞里去躲,等敌机飞走后,解除了警报,再回校上课;到了晚上,正在上自习,或上了床睡觉,若遇上警报,也要赶快出城找地方躲;有时正在吃饭,警报响了,也得丢下碗筷逃命。虽说当时信丰县城小,不过万把多人,但要在城外四周找个防空地方却不容易。因为除了城南有座较大点的南山、城北有点光秃秃的小山坡外,城东和城西都是田垅和农舍村落。所以,跑出了县城,只是躲过日机轰炸,仍逃不脱敌机的扫射,人身安全依然无保障。师生们无不提心吊胆、胆战心惊度日,迫切希望能早日搬出县城,有个空旷之地建校教学才好。

师生们的愿望,也是信丰全县父老乡亲的愿望。当时,在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信丰人民节衣缩食,出粮出钱,筹集资金,不到两年就备足了建校物资。同时,选定了在桃江北岸边、城南郊外花园村旁的荒丘坟山上兴建新校区。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教室、师生宿舍、办公室、图书馆、食堂、礼堂、先后峻工,并如期交付使用。1944年秋天,学校告别了旧祠堂庙宇搬进了新校区。刚入新校区,万事开头难。房子粉刷未干,油漆沾手,道路不通,球场未建,更没有电灯电话。怎么办?自己动手,挖土挑土,修路建球场,点煤油灯照明。经过师生们一个学期的辛勤劳动,校区教室、办公楼、宿舍、食堂间的道路终于修通了,还铺上了防滑防积水的细沙。满以为从此可以安心教学了,再不用担惊受怕了,谁知好景不长,在新校区仅仅待了一个学期,由于日寇纵深入侵,步步逼近,第二年春天学校再次迁移,搬到离县城八、九十里之外的龙州墟去了。

龙州墟,地处信丰、安远、定南三县交界的虎山大山区,别说公路不通,就连人走路也要弯腰侧身。到处森林密布,是虎狼出没之地。说是个乡村农贸墟场,倒不如说是几家来往过客的歇脚店。墟场上只有几家食杂、小百货商铺,两三家小客栈。五天逢一墟时,附近农民来赴墟,挑点自己种养的农副产品,来换点食盐、煤油、火柴、洋布之类的日用品。自学校搬来后,墟场热闹起来了,买卖的品种、数量多了。那时学校的教学条件是相当艰苦的:校部设在墟外的祠堂里,各年级教室和宿舍分设在周边村小或农家厅堂中,白天是教室,晚上成寝室。吃的是当地农民卖的大路蔬菜。由于山区光照不足,山高水冷寒气重,加上不会种植大批量蔬菜,所以新鲜蔬菜往往供应不上,更谈不上鱼肉荤菜上桌了。虽说生活艰苦,但心情蛮舒畅,至少没有多少担心害怕。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偏僻山村里,到处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似乎进入了世外桃源,让人心旷神怡,无忧无虑,不知不觉愉快地度过了一个学期。

苦尽甜来的日子终于来到了,1945814,穷凶极恶的日寇终于无条件投降了。举国上下,无不欢腾。我们的学校搬回到了县城附近的新校区。由于日寇铁蹄的践踏,校区内一片狼藉,屋漏墙裂,门窗破损,面目全非。为确保如期开学,学校及时雇请大批泥木油漆匠工,抢修校舍。复课后,师生们利用上体育课和课余时间,抢修扩建校区的内外道路。大家从山坡上取土填坑,补路扩道;从桃江河沙滩挖沙上岸,填路防滑。经过全校师生们共同努力,校区纵横交错的小道很快恢复了,我们还修通了两条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第二年春天,学校买来了大批桃李果苗和梧桐、白杨等乔木树苗,师生们握锹挥锄,挖坑施肥填土,在校区内外道路两旁栽上了遮阳树苗,还在宿舍、球场、礼堂之间的空地上栽上大片桃李果苗,建起了一座桃李花园。在学校花匠的精心培育和师生们的细心爱护下,不到两三年时间,整个校园就已桃李芬芳,绿树成荫。同学们漫步林荫道上,或就读于桃李花间,无不感慨万千,幸福无比。从此,我在母校就读整整四年半,直到1948年夏天,读完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后,下半年就转学到赣县县立中学去了。

在母校就读虽然只有四年半的时间,但母校的一切难以忘怀,永远珍藏在我心中。尤其是不是父母胜过父母的师长们,更值得我敬仰和怀念。他们无私地给我传授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并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教我处世做人,使我这个无知的的农村娃娃逐步成长,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了为人的准则。在许多可敬可佩的师长中,更难以忘怀的是钱詠之老师。老师是从数千里外的浙江,逃难来到母校教英语课的。在我在校就读的足足四年半时间里,他都担任了我的级任导师(班主任),并兼授英语课。他授课认真负责,逐字逐句,反反复复,英汉对照,细心讲解。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不会讲普通话,又听不懂他的浙江俗语,授课之难可想而知。当时,他年近半百,课时多时,一节接一节,还兼任了两三个年级的导师,时间很紧张,工作够辛苦,但却很耐心细心,从不生气,总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直到我们听懂满意为止。抗日胜利后,国共分裂,反动党团活跃,诬蔑中共谣言甚多,老师再三告诫同学们认真读书,不要涉足社会。当时,还有生物教师吴世忠、地理教师李树华等许多老师,深知社会状况复杂,生怕同学们迷入歧途,经常利用和同学聊天的机会,勉励大家不受干扰,专心读书,谨慎行事,警惕谣传。正是由于许多老师的苦心告诫,直到我离开母校时,反动党团在母校也没有市场,绝大多数同学依然清白无瑕。这些,无不归功于师长们的教诲。时过多年,回忆往事,内心总是无比感激恩师们的谆谆教导,无比怀念恩师们德高望重的模样。

时间似流水,岁月不留人。离开母校六十多年,当年的无知娃娃,已变成满头银丝的耄耋老人。我虽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但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却永远铭记在心。在我的心中,永远珍藏着母校哺育成长的情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职位高低,得宠失意,工作贵贱,我都永远不会忘记师长们的谆谆教诲之情,永远不会忘记学校办学历程的艰辛,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父老为母校创办的无私奉献。因为他们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使我学到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知识,拥有了日后为人民办事的才干,懂得了处世做人应有的高尚品德。母校之于我们情似海,恩如山,永世不忘,万古流传。

 

20095月于南昌


扫码加微信公众号
江西省信丰中学 版权所有(C)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信丰县阳明路270号
Email:xflzd@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