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现在的位置: 信丰中学>> 德育经纬>> 班主任经验交流>>正文内容

班主任经验交流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管理?(2)

3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谐人际关系、营造集体环境,塑造人格魅力的自知武器。

这句话来源于“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是前苏联作家茨巴尔的一句名言。但是对我们国内的一些老师而言,可能大家经常能够见到的,是在李镇西的著作中,因为李镇西把这句话做了一下手术,变成“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把它作为自己的班训。

我之所以把这句话提炼出来,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自主化实验中,我们更多的是靠思想来影响教育学生,更多的是靠一种文化的引领。就如前面我在讲班主任治班的四个境界时,最崇尚的境界就是用文化治班。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始终要把文化治班作为一种教育武器。因为,只有文化治班,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当孩子们找到自信和抵抗诱惑的武器后,如何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李镇西改造茨巴尔的这句话很有推广的价值。

每年开学初,李镇西都要这样对孩子们说: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把这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你们!请你们在心里默念一遍:‘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

用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李镇西认为:“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有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

所以,他对学生呼吁:“今后在我们班,当某个同学遇到困难时,是你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伸出温暖的手臂:别着急,有我呢!那样,他会因为有你而感到班集体的无比温馨!我希望在我们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欣喜与自豪。”

有一次开学,李镇西说了这句话以后,然后叫学生去领教材。发教材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李老师,这本音乐书是破的。李镇西一看,那音乐书的封面破了。当时他可以怎么做呢?第一,他可以把这本书退回图书馆,换一本新的,换一本封面是好的,第二,他也可以告诉某位同学:“现在你就把这本书拿着,就你用,封面破了并不影响内容的使用,而且破的也不是太厉害的。”但是李镇西采用了第三种方式,当看见这个书的封面的时候,他就想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来了?教育的机会来了!他把这本书马上在班上展示一下:“同学们看,这本音乐书的封面是破的,但是内容并没有受影响,李老师想问一问,哪位同学主动愿意要这本封面破的了教材?”这时一个同学一下把手举起来了,接着两个三个,几乎所有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李镇西把这本书递给了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这名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叫于建忠。”

于是,李镇西马上大声地说:“你们看,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为有了于建忠而感到了班集体无比的温馨!不是吗?不只是因为于建忠,还有所有举手的同学。我们班级有了这么多随时想着别人的同学,我们每个同学都感到无比的温馨,这就叫做‘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学生第一天报名,完了回家去他会怎样跟他的父母谈论他的班集体?他会说这个班集体太好了,第一天就怎么怎么样。果然也是这样的,李镇西叫学生们随笔写周记,许多同学都写道,来到这个新班感到很幸运,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同学!

有时候,他会给学生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有一次李镇西到拜尔公司去考察去参观,他往大楼走的时候,在他前面大概1020的地方有两个法国人,他们走在李镇西的前面,但是李镇西并不认识他们,他们也往这个大楼走。到那个大楼,开大楼的门的时候,他们把门推开,推开以后却没有马上进去,而是回头向李镇西的方向看。李镇西也顺着他们的眼光也往后看,他还以为可能是法国人还有他的好朋友没过来,还在等他们。可是当李镇西回头去看的时候,他后面并没有人。这时候李镇西意识到,他们是在为他把门着,在等他。这时候李镇西非常感动,一个陌生人,在陌生的国度,却有人这样默默地关心着他。你说,这样的故事感不感人?

李镇西就这样,通过他的反复言说,把“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的观念深深地植入到孩子心中,并使他们变成一种长期的行动。

这样的内容在李镇西很多文章中都能够见到,比如说在他的《做最好的老师》里,也有这样的叙述:

我把这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你!(请你在心里默念一遍:“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用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亲爱的朋友,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有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今后在我们班,当某个同学遇到困难时,你如果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伸出温暖的手臂:“别着急,有我呢!”那样,他会因为有你而感到班集体的无比温馨!我希望在我们的集体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心理依托;成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人为集体的挫折感到难过与忧虑,集体为每一个人的成绩感到欣喜与自豪。

我看同学们差不多都读完了我的信,便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然后说:“今天和同学们第一天见面,我已经从一些同学的行为看到这句话的含义。比如,上午我看到一位母亲陪她儿子来报名,上楼的时候,那位男生非常自然地搀扶着他的妈妈。我很感动,便走上去对那位母亲说,你真幸福,有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在我看来,这位母亲便因为自己儿子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还有我们班的路遥同学,他来得比较早,便主动承担了为后来的同学服务的接待任务,后来的同学们便因为路遥同学的存在而感到了新集体的温暖!我希望,以后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行动来注释这句话!”

(见《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P64

我常常对半月谈的老师们说: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确实有道理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李镇西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就是一种教育的反复渲染。我们反对唠叨,老是唠叨不完,学生会厌烦;但是我不反对反复渲染,我前面也讲过,宗教的反复渲染就是一种印象的加强,李镇西只要有机会,就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他要让“让人们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并化为一种自然的行动,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会切身践行这句话了。

比如说搬书——李镇西让学生去搬书,搬完了(我们老师一般也这样做的,但是搬完了就算完事了)他就对班上所有同学们说:“让我们向李运同学(李运最认真)和全体男生表达我们的敬意!”全班鼓掌……就是李老师真诚的一句话让全体男生感受到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实在意义;于是就有了女同学自然而然的发书。发书后,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今天晚上,我们男生和女生进行了一次互相服务的与合作!希望今后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有种互助精神!让我们班充满兄弟姐妹般的温暖!”就在这看似平常的简单的过程中,这种思想就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尽管我有时候会想,李镇西追随前苏联的教育家,甚至前沙俄的教育家,会不会是一种盲目的榜样崇拜?尽管规律剥去表面的现象之后都是一致的,但是毕竟文化背景不同,具体方法还是有别。可对他的这几个具体做法,我还是很支持。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营造一种班级文化,让文化去熏陶、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当每一个学生能够从班级的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对集体的影响,都能够感觉到集体对他的影响了,那么,这个集体自主化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4、放声高呼:“我能成功!”——持续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精神的自立自强武器。

这里学习魏书生的两篇文章吧。自主化管理应该建筑在前人所有成功探索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魏书生和李镇西,以及其他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我都建议大家去学一学。我在1123就讲过:学习是为了超越,不是单纯的模仿。魏书生的“放声高呼:我能成功”,在激励孩子们提高自信、赶走精神疲倦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先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1)放声高呼:我能成功!

有的老师问我:“魏老师,我一上公开课,自己就紧张,学生也紧张,平时发言思维敏捷、语言流畅的学生也变得结结巴巴。您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学生们在舞台上,下面一两千人看着,学生不紧张吗?

说不紧张不真实,但做老师的要设法帮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

怎样消除呢?

消除紧张的办法,至少有100种,我在全国各地用过几十种,用的次数较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自信心?那是一朝一夕的事吗?那不是得经过长期努力吗?

长期有长期的效益,短期有短期的效益,让学生树立战胜人生道路重重困难的信心,当然要付出毕生的努力,而引导学生树立学会一首歌、上好一节课的信心,显然不必要也不可能付出太大的代价,不可能等待长期的努力。

那怎样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对做好一件小事建立必胜的信心呢?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这样做:

1991年暑期,我从西藏拉萨赶到四川成都开会,又赶到哈尔滨市,赶到吉林,从吉林赶到大连市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首次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观摩课。

钱梦龙老师第一个讲课,我是最后一个。我讲课是上午最后一节,天热,学生累,观众也比较疲倦了。学生累再加上紧张,这堂课很容易失败。

走上舞台,我问学生:“大家愿学一种消除紧张,使自己充满必胜信心的办法吗?

愿意!

那好,咱们学一种简单有效的消除紧张、建立信心的办法。请同学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的中缝,面带笑容,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深深地吸气,挺胸,气憋足了吗?

憋足了!

请大家大喊三遍我能成功,要求一遍比一遍声音大。

同学们听了都大喊起来,但喊得不齐。

我说:“这回老师说预备起,请大家齐声喊。好了,预备——!

同学们齐喊,但三遍基本一样,没有层次。

这回请同学们想一想三次力量分配,不要平均使用力气,最后一遍用全身的力气高呼,好!再来一次!

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

学生们一声比一声大,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我的学生一上课也经常这样高呼,特别是全班同学齐声高呼时,有一种群体效应,一种场效应,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声浪中,怯懦、紧张、疲劳、懈怠、拖拉、自卑的情绪常常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尽管这些情绪过了一段时间还可能回来,但经常这样驱赶,自卑紧张的情绪就少得多了。

也有时候,自习课比较累了,有的同学便建议:“老师,高呼几遍吧!不用说呼什么,大家已心领神会,热烈赞成,一声令下,大家起身,昂首挺胸,吸足气,放声高呼:我能成功!

有的学生管这叫“精神充电,也有的说这是精神加油站这是精神食粮 (见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P135页,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

学生需要我们传递给他们一种自信的力量,当我们不断地对他们说:“你能行!”“我相信你可以成功!”“你一定能够成功!”,孩子们是能够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不要以为这是唯心的做法,这是精神的鼓励。退一万步说,即使这是唯心的做法,我们也要探索出他们为什么能产生强大效果的原因,并把它们用于实践。很多唯心的东西不也能够把人鼓动得执迷不悟吗?比如说宗教,比如说迷信?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讨论它是不是唯心的说法,而在于我们是否把他们渲染得让人充满信心。这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

那年我接116班的时候,接班不久我就在班上推行自主化管理和干部值周制,宣布每个学生都能够做班干部。尽管我也知道,确实有些学生在做干部上能力强些,会省心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干部都只有一种模式可当啊!强干的干部有强干的好处,泼辣、局面容易打开;但是温和的干部有温和的好处啊,大家觉得可以信任,可以依赖啊!所以,我一直认为,关键不是谁可不可以当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如何使用的问题。因此,我班上,谁都可以做干部。即使有学生没有干部经验,我也会教会他做干部。

我接116班,有个班干部找到我,委婉地问我:“郑老师,我可不可以换个岗位?”

“呵呵,找娘家啦,有什么麻烦吗?”我开玩笑说。

“同学们觉得我做纪检没有杀气。”

“啊!要杀人啊!”我故意夸张地说,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然后我就根据他自己的变化,当面告诉他,其实他担任纪检干部以来,自己进步很大,能够模范地遵守纪律;开学以来,他每天早操是第一个到操场的,以前听说有抽烟的坏习惯,但是这期没有了……“我一直想跟你单独聊聊,其实你很不错,控制了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如果每个同学都像你,能够自己带头遵守各项纪律,工作不就好开展了吗?我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放心干吧。我为你们骄傲!”

得到我的肯定之后,他信心大增,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期末考试前一个月,我因病请假,班级纪律评估一直稳在全校前二名。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所以,我们要经常告诉学生:你能行!

当然,仅仅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还是不够的,你还要教给学生适当的工作技巧,要对学生个别地进行指导,教给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性格各异,心理状态不一,且生活经历与工作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工作的开展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时,班主任就要适时地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三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参加分管工作的讨论。走出了这三个第一步,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我担任高106班的班主任的时候,班长交给我的班委成员名单中,有一个叫王小菲的学生,性格比较温和,待人也很热情,热心于班级工作,做事认真,能够吃苦耐劳,在群众中拥有较高的威信,但是遗憾的是,她的胆子太小,不敢上台讲话。平时安排工作,都是用纸写好,然后张贴到前面黑板旁边,要同学自己去看。

由于她安排工作之前很细心,也注意和同学交心通气,因此工作并没有因为她的胆小而受到影响。可是我觉得这还不够,我认为一个好干部,应该是能够面对群众的干部,不能够走上讲台去面对同学,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干部。因此,我一心想把她推上讲台去讲话。甚至用蛮办法逼了她几次,可是不成功。

她还没有上去,她就已经吓得心脏砰砰直跳了,脸色通红。等到到了讲台上,眼睛不敢看同学,先是傻呵呵地低头笑一阵,好久不做声。后来干脆把身子转过去,将屁股靠在讲台边上,背对着全班同学。这样一站就是近五六分钟。

我看这样不行,得把她喊下来。不然在上面在熬多少时间都是空的,不起作用。

她下来之后,告诉我,她感觉在上面简直熬了一个小时。我告诉她,不要把心思放在同学们怎么看上面,要把心思放在她安排的工作上。只要把她已经安排好了的工作说给同学听就可以了。

她说:“我知道事情就这么简单。可是我一上去了,就感觉到浑身不自在啊。然后就什么都不记得说了,感觉到口干舌燥,声音在喉咙里就是憋不出来。”

我帮她分析,这是她自己吓的。我问她究竟怕什么呢?她说怕讲不好,怕同学笑话。我说:“现在你已经从上面下来了,最坏的结局也不过如此,你还怕什么呢?更何况,讲得好,从此可以跨越出成功的一步,有什么不好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首先要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

“我还是怕,老师。”

我问她:“面对一间空荡荡的屋子你怕不怕?”

她说:“不怕。”

“面对你一屋子的货物你怕不怕?”

“不怕。”

那好,我告诉她一个克服心理障碍的好办法:不要把台下的同学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只把他们看成一屋子的货物,她只是在这屋子里清点货物而已。她安排工作,就好像在宣布把哪件货物安排到哪一个位置。

“好,我先到旁边的办公室里去训练一下。”我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在那边训练得很辛苦,我们在这边教室里都听见了她的声音。我走进去表扬了她:“我在那边都听见了你的声音,中气很足嘛!为什么不到讲台上去试一试呢?你说得很好,就按照你现在做的办。”我的表扬使她信心大增,终于,她抛开了胆怯和羞耻,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后来她对我说:“你平常对我们说,首先声音要让自己听得见,当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的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听见了自己的声音!我能够讲了,我终于能够讲了!谢谢你,郑老师!”任何事情走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她在日记中写道:“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害怕,实在太好笑了。”

你看,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他会对自己以前的害怕觉得好笑!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和作用。做自主化实验,不要害怕孩子不行,不要怀疑孩子们行,要坚定地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相信,你的班级工作将拓开新的一页。(此案例节选自郑学志主编的《班主任工作招招鲜》P88“班干部工作不突出,怎么办”湖南师大出版社20054月)

3)告诉学生上进是在反复之间上进的

自主化实验,会不会一开始就成功?会不会出现比原来还差乱的表现?我的回答是:会!因为我们自主化实验,对现在很多老师和孩子来说,都还是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崭新的话题,他们没有什么现行的模式可供参考,自己也没有成功的体验可供借鉴,他们能够有的,就是对成长的信任和渴望。因此,在试验过程中,由于老师引导不到位、把握不到位,很有可能会出现“让学生自主了,结果学生乱得一塌糊涂”的局面。但是我相信,这不是自主化的错误,而是我们老师驾驭不当的错误,是我们没有引导好的错误,只要你引导得当,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

同时,我还要告诉大家,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种模式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一小点波折。我们要始终给孩子们树立一个信心——你们能够行,你们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属于向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克服这些问题,你们的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广。所以,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改造差班,提升实验班,差生改正错误,都是在不断反复中寻找上升途径的,我们的成功是螺旋式反复上升。

这一个观点,来愈于我个人的体会,也在魏书生的案例——“上进于反复之间”中得到验证。下面我把他这篇文章粘贴过来。虽然这篇文章魏书生讲的是差生的转变,但是道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后进学生有上进心,也能上进,但上进的过程充满了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

教师不能看到后进学生某日努力学习了,某天遵守纪律了,就以为那是假象,以为是装的。那是真的进步了,即使是装出来的,也是进步了,那就应当表扬他,鼓励他,同时也公开帮他敲响警钟:“你的另一部分消极脑细胞,还可能反攻。

能这样认识后进学生的进步,也就能正确看待后进学生的反复。后进学生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看到他又后退了就灰心,就气馁,而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中事,倒回来了,再想法前进上去就是了。

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同学引上上进之路。

郑朝军同学肩宽膀阔,有的是力气,干起活来,一个顶三四个,就是上课管不住自己,自习说话、作业拖拉的事屡屡发生。他也想改好,多次下决心,但过一段时间便落空。

放学路上,几名同学边走边唠,有人批评他说话不算数,有人说他“常立志。郑朝军急了,面红耳赤,情绪激动,起愿发誓:我以后再闹就不是人。

这话可信吗?可信。我知道,这发自他的肺腑。许多后进同学都有过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喊,遗憾的是,他心中自由散漫的那一面的势力太强了。多年来扎下根,长出了懒的大树、散漫的大树、拖拉的大树,一句誓言,当然砍不倒这多年生长的大树。

教师无需因为后进同学缺点多就连他们的决心也不信,以为是假的;也无需因为他有了一句真的誓言就以为真的能砍倒多年生在心灵深处的懒树。

应当珍惜他这一句誓言,帮着他将这一句誓言变为具体的一点点的砍树的行动。只要行动就好,反复肯定会有,他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和不义之师肯定要斗上几百几千个回合。只要他开始向自己的后进面作战,就应当表扬,就应当鼓励。

这几天,郑朝军开始写作业、写日记了。又过了几天,我检查学生日记,发现他又有两天没写了。

什么原因?懒病又犯了,很好理解。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看见日记本就有点打怵。

我说:“对打怵,正确的态度是:应该做的事,偏不犹豫,可以不想做的质量好还是坏,一头扎进去,先做起来看。一边做,一边计算看做完要多少时间,心里只想着抓紧二字,边做边忘了打怵,边做边治了懒病,边做边提高了做事的能力,这是治懒的办法之一。

不信,你随随便便、自自然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管别人怎么看,写上两千字说明书,看多长时间能写完。试一试,别停顿,就算东一句、西一句,也要不停地写,就练自己不停顿地做事的能力。

他果然开始写了,而且不停顿,从下了第一节自习课我说完就开始写,第二节下课也没顾上出去。第三节自习课还没结束,不到80分钟,2000多字的说明书写完了,交上来了!说做就做,做起来真快。这80分钟,他没有时间说话,也没有时间内疚、不安、犹豫,他是充实的。

我把这份2000多字的说明书读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为他写得思路清楚、句子通顺感到惊奇,有人甚至为他鼓起掌来。

他感受到了抓紧做事的快乐,一连几天,什么事都抓紧干,他也想追上同学们。忙着学习,纪律当然就好了。我外出开会回来,同学们说:没有人违犯纪律,就不用选举自习时说话的人了。陈东兴一再说:“连郑朝军都没有说话。郑朝军也很高兴,他为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高兴。

我高兴,我也感到连续好了这么些天,该反复了,哪能这么一帆风顺就把多年的懒病根除了呢?倒不是我盼望反复,而是感觉这是规律。这样想,遇到反复便容易想出办法,不至于感到意外。

果然,此后不久,一天下午放学后,英语科代表郑琳琳还没走。我问:“怎么还不回家?郑琳琳说:还有四名同学没交作业,等他们写完了,交齐了,都收上来我好去交给老师。

四名没交作业的学生当中就有郑朝军。一听郑琳琳向我报告了这件事,他的脸立即沉了下来,没好气地说:“我没本子!显然,他想以此为借口不写,拖下去。

这时,女同学刘颖立刻从自己书包里拿出一个本,说:“我这儿有一个没用过的本。她朝郑朝军递过去了。

可是,郑朝军并不来接,接过来就意味着作业非写不可了。刘颖的好意丝毫没使他受感动,他此刻大脑正做点状思维的兴奋:横下一条心不写。同学的好意倒反使他更恼怒。“我不要,我自己买!他给自己拖拉作业留了条后路:我自己去买,买不来就没有办法了。对于后进同学来说,能找出一万条后进的理由,要想后退,何患无辞?

我在旁边看着,若用先进同学的标准去衡量郑朝军此刻的言行,真能使人怒气满胸。但他已后进了多年,此刻正处于点状思维的控制中,我若上气,就只能使自己想不出好办法。

我分析着,想:该先把他从点状思维中解脱出来,别让他总想着自己是个不写作业的人。便说:“郑朝军这几天,各科作业紧追、紧赶、紧补,有几科欠的作业都补完了,这么点英语哪能不写呢?一定是累了,想歇一歇,明天再补。这么一说,他露出了笑容,想到了自己近几天的进步,想到高效学习的快乐。

我又说:“人家郑琳琳放学不走为的啥,刘颖送给你本子为的啥,不就是盼你不欠账,轻松地回家吗?好心肠的人今天怎么不理解人家的好心了呢?郑朝军淘是淘,但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这么一说,他不好意思了。

我拿过刘颖的本,递给郑朝军。“今天你一定要写完,我在这陪着你。

晚上7点,郑朝军写完作业,一身轻松,见我陪他,满怀歉意。我说:你有了进步,但还会有好多次反复,倘若自己在反复的时候不警惕,就又可能重新滑到昨天,甚至比昨天还要落后的位置。

后进同学上进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个道理我觉得不仅要让后进同学懂得,还要让全班同学懂得。这样大家才会珍惜后进同学的每一点进步,才会在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不至于丧失信心,不至于指责埋怨。更重要的,是防止一部分同学以后进同学落后的言行为放纵自己的尺度,争相效仿,也滑进后进同学的行列。

班规班法对后进同学是否可适当要求松一些?有的班规要松一些,如:办班级日报,先进同学质量要好,后进同学只要办出来,基本符合要求就行。每天一篇日记,先进同学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后进同学可能层次不清,语句不通,但只要写了也不深究。先进同学每天快跑5000,后进的可以慢跑,甚至可以走5000。有的大家都能做到的则一视同仁。自习不说话,闭住嘴总该都能做到吧。说话了,便受处罚。不吃零食,该做到吧,做不到,便一视同仁受处罚。

班规班法对后进同学既一视同仁,有的又有灵活性,这是后进同学的上进规律决定的,也是大家都能理解的。 (见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P253页,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

 

5、“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形成独立人格的自主自立武器。

自主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培养一个能够感受生活幸福、身体和心理都很健康的人。那么,帮助孩子确定他们自己的为人准则并且坚持下来,时时都以他们“自己的眼光”来观察、来思考、来判断、来行动,就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不过老实承认,在这个课题上,我们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本人也没有取得可供参考的经验。但是我深信,这一点对孩子们很重要。因为一个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的孩子,才不至于妄自菲薄,才不会攀比,才不会随波逐流,才不会像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我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认为,班级管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会像一个人一样,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一个有专业意识的班主任,应该从接班的那一天起,就为班级制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划,从而使班级不断向前发展。

我每次接班,都要和学生开一个“我和班级共成长”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分段向孩子们提出三年个人成长和班级成长规划。比如说高一,我要求班级是“民主启蒙管理”,孩子们做一个“在民主生活环境中学会民主管理的人”;到高二,我的班级是“民主自动化管理”,学生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公民”;到高三,我的班级是“自主化民主管理”,学生则是“做一个敢于担当的社会公民”……

在第一个阶段,“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我告诉他们,民主不是自由市场,也有我们的成长标准的。我指导他们自订了一个修身计划:

1、坐立笔直,言行端正;

2、外形整洁、清爽干净,养成生活小习惯(注意一些小细节,如指甲不能乌黑,耳朵要干净,皮鞋要擦亮,清洗衣服,梳头发,好好保护牙齿等);

3、别人和他讲话的时候他要认真倾听,不懂就问,但与己无关的事情不要过问;

4、行动迅速,不出声响;

5、有自己的娱乐的方式,但在该保持安静的地方绝不弄出声响;

6、精神愉快,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从不生气;

7、礼貌待人,关爱他人;

8、男生不吸烟,也不想学吸烟;女生不涂脂抹粉,也不想去那么做;

9、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拒绝毒品和婚前性行为;

10、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考试绝不抄袭,不懂的问题就说“我不知道”;

11、有较好的自制能力,冒犯他人会说“对不起”;

12、当别人要求他做一件事情,他会说:“我尽力”;

13、不随便说谎,但是也知道怎样保守秘密;

14、渴望阅读优秀的书籍,喜欢用读书作为消遣;

15、喜欢健康的娱乐活动,绝对不沾染赌博等歪习;

16、他不想故作“聪明”或以任何形式哗众取宠;

17、能够和异性坦然相处,心地单纯;

18、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会为自己开脱,也不会总是想着自己或是谈论自己;

19、让每个和自己交往的人都感到愉快。

民主从修身开始,这就是对社会尽责任。修身,延伸到我的班级建设每一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我都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一起接受班规约束,一起接受孩子们的监督。我和孩子们一同建设自己的“班级家园”,正因为如此,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好像经历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我对自己所带的每一个班级,都充满了感情。好多次,我这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和毕业生一起哭得一塌糊涂。很多学生毕业后给我写的信中都提到,忘不了分别时郑老师那红红的眼圈……

我从不认为流泪是一件丑事情,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男儿有泪不轻掸,只因未到伤心处。”我觉得不对,应该改为“男儿有泪不轻掸,只因未到动情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感动弄哭,常常被激动弄哭,常常被高兴弄哭,哭笑都是人类自然的感情,一定要到伤心时候吗?老师做一个自然坦荡的人,该哭就哭,该笑就笑,学生不仅不会嘲笑他,反而更加尊敬他。

但是,我也老实承认,这第六句话,只是我的一个追求,也是我的一个人生理念,我想,当一个孩子明白他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了。

前不久,我在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对那个络腮胡子的雷夫·艾斯奎斯充满了知音之感,他在管理中提出的“寻找第六阶段”,我很认同。所以,我把我原来的那句“我保留自己的人生低线”修改成有的那句话——“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更具有号召力,因为“我保留自己的人生低线”多少有点消极,而他的“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却显得主动和进取,更显示出了一种自主自立精神在里边。我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去细读那本书。

对学生进行自主化思想教育启蒙,我觉得大家不妨从落实上面5个句子入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