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给整个教育战线,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一个全新、现实而又具有恒久性的课题——按科学发展观办学育人。
在学校里,要切实按科学发展观办学育人,至少应该坚持做好三件事:一是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真正深入人心,二是按科学发展观进行办学思想梳理和操作审视,三是引导师生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
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真正深入人心
从理论上说,所谓“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是发展观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性来对待、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促进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科学理论。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谈到,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不仅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而且对全面贯彻落实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部署。
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观命题的正式提出和准确表述,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影响远远超出教育本身的发展范围,因为它解决的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以人为本”问题。在教育战线上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做的就是在未来社会所有成员中普及科学发展观的工作。
让科学发展观真正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家全面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牢记十七大提出的“四个必须”,并且能和本战线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似乎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决不能就此浅尝辄止,必须在对
发展的理解上狠下功夫。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核心和宗旨,就是研究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学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强音。按科学发展观办学育人,是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立足点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时时牢记。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指的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在办教育上的应用,正如周济部长在一次谈话中所说,教育要坚持“两个为本”,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体化。他说,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要发展必须依靠人,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必须鲜明地、全面地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在这里,他突出强调两点:第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第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这支队伍。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的重点是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从全局来说指的是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议、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当我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用于办学育人时,自然应该体现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协调好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相互关系,使之利于学校和师生个人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从全局来说指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些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在决策和操作层次上的体现,高层领导应该遵循,学校校长教师也应该和能够遵循。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对这些“统筹兼顾”要求加深理解,按这个思路对学校工作进行类似的系统分析和思考,必将使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使我们办学育人的工作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按科学发展观进行办学思想梳理和操作审视
通过办学校来传承文化,使未成年人在学龄期里集中“打好人生底子”,这是人类的创造。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把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系统化起来。但是,人们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学校里还有许多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东西,在束缚和阻碍着人的充分发展。因此,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们正好对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和反思。
科学发展观不是单纯的工作要求和方法,而是一种观念形态。今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看望钱学森老人时有一段谈话,很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总书记坐在老人床前,恭敬地谈起他学习钱老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的感受。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您的有关报告。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段话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是按照系统工程理论提出来的,是对“复杂问题”“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十七大要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按照这个要求,各条战线都应该“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我们的学校当然也不例外。
我个人认为,当前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一次办学思想梳理和操作审视,而且这种梳理和审视,应该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博士,在几次以《从神经教育学的兴起看学科会聚的新趋势》为题的报告中,都曾谈到教师“必须知道孩子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并且必须根据发展规律来决定教育方法”的问题,她依据脑生物学研究的成果,深入研究了从生下来到20多岁青春期发育完成这个时段,人脑中四个方面的变化,她指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告诉教师,或者帮助教师一道研究,一定会在教育中间发生很大的革命。教育会和150年前的医学一样,从经验的、‘祖传的秘方’的基础上,发展成基于实证的教育科学。”很显然,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但我觉得这个课题很难进到学校的实际生活当中去,。这正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地方。此类问题还有很多。
引导师生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
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育人层面上说,除了一切教育措施和活动都尽量适合人才发展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师生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那么,学校应该怎样去引导师生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呢?
我觉得,重要前提应该是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入人心,接着便是引导师生切实在自己身上应用,应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真正把发展作为个人的“第一追求”;二是把发展的主意打在自己身上;三是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自觉地“该咋做咋做”,而不是随心所欲地“爱咋做咋做”;四是在实践上真正自觉地“统筹兼顾”,而不是顾此失彼。这样自觉地坚持下去,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这当中,教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 的榜样和带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本人真正尝到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发展的甜头,他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他说的话也才会更有说服力。
(刊《辽宁教育》200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