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希腊神话传说中,有这样一则鲜为人知的故事:
主神宙斯(Zeus)患了严重的头痛,请工艺之神赫菲托斯(Hephaistos)用利斧辟开自己的头颅,从中跳出了智慧之神雅典娜(Athena)。生而瘸腿、相貌奇丑的赫菲斯托斯对雅典娜的美貌十分着迷,他想尽办法向雅典娜求爱,虽总遭到无情拒绝,但她的单相思始终不断。一次,雅典娜独自在奥林匹斯山的雪地上散步,赫菲斯托斯乘机冲上去企图强行占有她,雅典娜在关键的一刹那猛然将赫菲斯托斯掀翻在地。赫菲斯托斯的精液撒在雪地上,凝结成一群雕像。这就是著名的奥林匹斯山“赫菲斯托斯花园雕像”的由来。
这则故事十分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性量如何通过升华作用转化为艺术的创作的过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本能的性能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成果的源泉。当人的性能量得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时,将会通过其他形式释放,如转化成艺术灵感、创作冲动、工作热情等等,这就是升华作用。
尽管弗洛伊德的广义升华理论乍一听令人难以置信,但现实生活中性的升华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一个高中男孩因和女同学的恋爱受挫,转而发奋学习,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这类例子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已有研究表明,在创作进行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时,很多艺术家对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文学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性冲动和性幻想。这正如赫菲斯托斯对自己“创造”出来的雅典娜的爱欲一样。这种由创作产生出的“性”,其实是作者创作之初隐藏的性能量的一种唤起,而它同时又推动着创作向更深、更高的层次进行。从艺术品、文学作品甚至工艺品的艺术成就中,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投入,而这种感情中“性”占着重要成分。即使在相对保守的中国历史传统中,我们仍可以看到,怀春少女一针一线将自己的情爱绣入赠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中,莘莘学子在“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信念下挑灯夜读。这里都有性升华作用的影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昌明,我国越来越多的人群已不再对性采取回避、封锁的保守态度。由此带来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该说与性的升华作用不无关系。仅就青春期教育而言,性的升华便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升华作用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
“把精力多用到学习中去”,这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可是,在身心逐渐成熟的青春期,青少年对自己性发育的关注和好奇丝毫不减于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此时家长再模糊笼统地重复这句老话,对孩子显然失去了说服力。在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了性以后,如果通过升华作用帮助他将日渐壮大的性能量释放到学习中去,就象先给欢蹦乱跳的小马驹套上缰绳再训练它驾车。在青春期这一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使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对他们早日成材至关重要,而这与性的升华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发挥升华作用的优势,为青春期教育提供了一条新工作思路。
我国的青春期教育目前已走过了空白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教师、家长们“谈性色变”者已不再是多数,很多青少年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自己想知道的性知识。然而,在西方一度流行的“避孕套教育”和方兴未艾的“禁欲教育”的双重影响下,我们的青春期教育何去何从仍是不时困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试以中学青春期教育为例,如果发挥升华作用的优势,将单纯枯燥的性生理知识灌输逐渐向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转化,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地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中肯定并强调升华作用,由此提高学生们对文化学习的热情,则是更大限度地发挥了青春期教育对文化课教育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性的升华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其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青春期教育工作中,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