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里的二三事
77届校友 曾宏明
【作者简介】曾宏明,男,江西于都人。大学学历。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服务中心主任。
有时候经历磨难,对人来说是一种财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这一代人“文革”“下乡”“下海”和“下岗”什么都赶上了,就是没有好好在学校学习。我是信丰中学77届高中毕业生,说是高中毕业,其实文化程度不如初中生,读的是“二·二制”的中学。1973年9月,我和113位同学一起进入信丰中学初一年级,分两个班,我是初一(2)班,我们班有57人,班主任是
一、教育改革把普通中学改成了职业高中。
前几年,我出席了全国性的高职教育就业论坛,一位年轻的专家高谈阔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新时代的产物,是发达国家职教的成功之作,是职教发展的方向……会后,我与他交流说:这些东西不是什么新东西,也不是“泊来货”,我读中学时都经历了,使这位专家感到很惊讶。中学时代的我们就无奈成了如今的职业高中的“全科生”,老师们也成了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
我们上中学感到最新鲜的是,开始了英语学习,好像当时学校只有黄朝侁一名英语老师,每个班只开了2节课,等学完了“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和英语字母歌,认识了26个字母后,发生了轰动全国的“马振扶事件”,流行着“不学ABC,照样开拖拉机”“不学数理化,照样干四化”之类的顺口溜。事件致使中央下发了文件,提出教学要改革,教育要革命,学校只有按上级要求停开了英语。不久,
我一直喜欢物理,所以我后来学的是物理,教的也是物理。那时物理课老师是
数学课由班主
化学学的内容更广泛了,有化肥、农药的配制与使用,还有沼气池的建造。学校在陈雪菲和谢过
语文主要是讲毛主席的诗词和鲁迅的文章,也讲些应用文,与政治相比内容就单调多了。政治课主要是写大字报、批判稿、小字报、黑板报,根据形势一个接一个的投入运动,使得我们能接触一些断续的中国历史。批林批孔时,我们都不知道何处冒出了个“孔老二”来,于是老师就给我们大讲了一番春秋战国的历史。后来又开始了评论水浒,我们连《水浒传》这本书都没有看过,老师只得将《水浒传》给我们通篇讲一遍。后来杨定茂老师才给我们讲了一些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二、“学工、学农、学军”培养革命接班人
当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学工、学农、学军”。因此,各种社会活动比现在的中学要多,要广。
由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天天都盼望多安排一些。记得高中学习“三视图”时,安排了一周在县农机厂“学工”,我们小组有一名师傅带领,给师傅打下手,帮助收拾工具和放置产品等,感觉到工人师傅受人尊重,非常羡慕做工人,工人阶级真伟大。与“学工”相比,学农就要苦多了。高中阶段有一年在校办农场,每年有两次下乡支农,参加春播,“双抢”或秋收冬种等,被季节性安排到农村和农场劳动。记得有一年春播季节,我们班被派到40里外的龙舌公社月岭大队支农一周,一个班被分在三、四个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家中住,与贫下中农们天天早起晚归,午饭在田头吃,要连续劳动十多个小时,当时我们都才十四、五岁,真有点吃不消,好不容易才熬到了结束,返校的当天,在大队集中并会餐,大队干部为感谢我们,不知从哪里弄到五、六只乳狗加餐,每人一钵红烧狗肉,由于一周的辛苦,多数男生一扫而光,可能是这次的狗肉吃得最香的原故,以后每次吃时我都觉得不如这回的香。
70年代中,学校在桃江公社七里大队的一个小山包上,创办了学校农场。农场有几十亩水田和旱地,有一个不大的院落,教室和宿舍都在里面,由于教室不够,我们还自己动手做土砖,在院子外另砌了两间教室,我班被安排在自己做的教室里上课,很有一些成就感。农场离县城有七八里,我们只能每周六回家,周日下午带上一周的干菜返校,有时也在学校食堂买教工的菜吃,但需交定量食油票和肉票,许多农村同学就吃不上了。在农场时实行的是“半工半读”,一边按当时的教材上课,一边要管理和收种几十亩的农作物,除种水稻、花生、豆类、烟叶和蔬菜外,还喂养了10来头猪和1口鱼塘,学校当时有1台手扶拖拉机,既是交通运输工具,又是耕种的农机,起先只有校团委书记
因为远离部队,学军安排不多,只请了农场附近的七里大队民兵营长,给我们教了几天“三八”式步枪和手榴弹的结构和使用,练习了列队和动作姿势就完了。
三、毛主席逝世与欢庆粉碎“四人帮”
继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相继去世后,
学校当时也不例外,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今天说这,明天说那。在毛主席逝世的一个多月后,突然传来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大快人心,人们欢庆“十月的胜利”,全县在学校的田径运动场召开了万人大会,工农兵学商的代表都发了言,那场面是党的“九大”闭幕之后,最大的一次欢庆场面,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各条战线纷纷上街游行,人们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毕业后是否还要上山下乡?由于当时的党中央坚持“两个凡是”,“按既定方针办”,要求知识青年还要坚定不移地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政策上没有丝毫地松动。针对这个情况,县委常委、县知青领导小组组长和县知青办主任亲自到学校做动员报告,记得县知青办主任说:“毛主席讲的话,你们闭着眼睛去做都没有错”。就这样,我只有15岁,也表了决心,交了申请,到知青点下乡去了。
下乡不久,小道消息说,要恢复高考了,心又慌了起来,原先打算早下乡,早返城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到了1977年底,我们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了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由于没有学到多少真东西,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年考上大学的,都是“老三届”们。后来在农村一边偷偷复习,一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