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没有围墙的学府

文章来源:周红兵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2日 点击数:


怀念没有围墙的学府

——母校信丰中学往昔若干纪实(辑录)

67届校友 周红兵

 

【作者简介】周红兵,男,江西信丰人。大学学历。曾任部队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党委书记,四次立三等功。转业后历任赣州航运局船队副书记、赣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科长、赣州市总工会部长。兼任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作家委员会委员、地区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自1986年以来共发表文章500余篇。

 

19648月到19677月,我在信丰县第一中学即信丰中学读了3年高中,从这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终身。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大学已连续两年不招生(实际是19661976年取消高考);年底,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我应征入伍去了部队。同时,将原名周运全改为周红兵,意志当个好兵。

岁月流逝,惜别母校已经40余载,然时有魂牵梦绕。回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往事依依,一幅幅画面叠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的老师、友情纯真的同学、明亮肃静的教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余自习的图书馆、自觉劳动的菜地、火红热闹的文艺晚会、生龙活虎的操场、中流击水的桃江……。这些在信丰一中3年的无数个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20世纪60年代的信丰一中,座落在低丘陵的晒谷岭的起伏坡面上。这座没有围墙的校园誉称为信丰最高学府。其依山丘地势且临川流不息的桃江而建,展现出自然的秀丽娇美。数平方公里的错落有致的满目翠绿的大好校园,四面畅开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渠道,田野、树林、竹林、农家村落、江河环抱,使人享受无穷乐趣、无限喜悦!

从砖木结构木楼梯的二层楼房和平楼往南穿过菜园中的林荫道,便能看见学校的科学馆,这是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馆,也是全县最大的图书馆。校图书馆四周绿树成荫,幽静极了。这里是我课余、节假日常去的地方。无论是阅读还是借书,图书馆管理员潘淑云老师对我都很关照。每次进了新书我都捷足先登,先睹为快。图书馆里我自认为要看的书,几乎都读完了。

校图书馆和我很有缘分,不仅仅是我爱看书常去那里,尤其是1965年国庆节前夕,全校师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大型展览在校图书馆举办。展览图文并茂,表格实物皆有,既有在毛泽东伟大旗帜下前进的全国典型“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介绍”,也有本校师生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教学与读好书的情况介绍,其中就有品学兼优的典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好学生高二(1)班的我和高三(1)班的卢成才两学生事迹。此荣誉不仅是光环,而是我一直珍惜的奋发向上的人生动力之一。

不知什么原因,在校园的建筑群中,学生宿舍楼和学生膳厅都是“工”字形。那时的学生宿舍里除了鞋臭和汗酸臭,还弥漫着浓浓的各种咸菜、酸菜味道。当时,大多数同学家庭都困难,为省钱吃菜多是自带咸菜、酸菜和干菜。一般每星期回家一次,备足吃一星期或半个月的咸菜、酸菜和干菜返校。这些菜五花八门:腌辣椒、萝卜、豆角、芥菜、西瓜皮等,还有豆腐乳、酸菜兜,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的偶尔也会带咸鱼、咸肉、腊鸭之类。所有这些,盐一律放得多,这样既不容易坏,又经吃。生活虽然艰苦,同学们学习却很努力。如今,咸菜、酸菜和干菜基本退出了学生每日三餐为主菜的生活,反而成了餐桌上难得的开胃佐菜。学校食堂那时供应的菜也多是包菜、萝卜、茄子,尤其常是咸菜、老茄子干等。由于同学关系融洽,通学生和寄宿生自带菜用餐时基本上是大家共享,而像我这家境自带的菜较差的就沾了光。有时菜不够吃或不好,就到大膳厅西门坡下买“豆腐西施”3分钱一碗的豆腐花下饭。

豆腐西施是同学们效仿课文鲁迅的《故乡》给卖豆腐花的老太太起的雅号,老太太是广东人,是学校食堂一个体高粗壮的老工友谭师傅的老伴。据说,这对老夫妻无儿无女,原是旧社会的穷苦人。解放后,政府解救了他们,并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说起学校食堂,还有时任赣州专员蒋经国微服私访的故事呢。1943年春季的一天,蒋经国来信丰中学视察,是只身一人悄悄的从学校食堂后门进校园的。小个子的蒋经国,时年40出头,身着士林蓝中山装制服。其所见职工和师生都是有问就随意回答,因为大家都不认识他,毫无顾忌。当时信丰中学的全校师生员工只有校长温盛德到赣州开过会,听过他的报告,认识他。温盛德校长顿时吓得不得了,不知出了什么大事,竟惊动了蒋专员亲自来校?这是我岳父赖宗富当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而刻意在信丰中学学校食堂当工友时所亲历亲见的事。我岳父赖宗富解放后参加工作成为县委机关干部直至退休。

高中三年,最难以忘怀的是那些为学生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的老师,他们把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为人的美德,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总会给我们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他们那种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回想起来仍使人激动不已。

老师教学上课都有课时计划,讲课非常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工整的板书和对问题详尽的解释和阐述无不令人肃然起敬;课余时间还不辞辛苦给我们辅导,直到最后一个学生问完问题才离开教室。我们感觉老师就是大有学问,多少年来许多同学仍然保存完好当时上课的笔记和课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酷暑热天,上课下来,汗水浸湿了老师的衣衫。正是老师们治学严谨,为我们学生之后的升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期间,我得到两位语老师对我特别的关爱。高一语文教师谢程九,高二至高三语文教师罗自强。他们教古文旁征博引,知识丰富。我的每篇作文他们都认真修改,圈点批语。经过他们的指点,我的文字水平大有提高,对写作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老师黄光乾,个子不高,方脸。他方言很重,且快言快语,板书也很快。每上课,总是巴不得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教给学生。经常是课还未到一半,他自己都满头是汗了,继而汗湿了衣衫。

立体几何教师张芝琪,高个子,瘦长脸。上课条理清楚,一丝不苟,少有废话,概念、定理、例题信手拈来,思路清晰,讲解精到,常让我们茅塞顿开,回味无穷。

班主任曹志利老师上政治课。他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之一,政治理论功底扎实。当时的政治课多是反修防修一类课题,课堂气氛容易陷入沉闷,但他讲课深入浅出,政治观点结合实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物理教师刘华章,上课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时让学生各自先看书,他再精要提问,或带领学生做实验。尚有不懂的地方再提问,直到弄懂弄通。

化学教师陈雪菲,广东籍,小个,圆脸,很随和不信口言语,慎重。讲课娓娓道来,极力使学生听懂弄明白。有些抽象的理论课题、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方程式等,有的学生未理解,他就重新解说,耐心示范辅导学生做实验。

俄语教师唐日晟,由于俄语难教,唐日晟老师像带小弟弟、小妹妹,耐心地因人施教。曹志利老师抽调去搞社教期间,唐日晟老师兼任我们班班主任,也像兄长一样很关心困难学生。

多年以后回想,在信丰一中高中就学期间,我遇到了德才兼备、敬业爱生的好老师,是他们一步一步地将我引向知识的殿堂,开启智慧之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基本准则。

得益于有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且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部队能很快适应各项工作并做好各项工作,如军训、军工、军农、军学及“三支两军”等。我当新兵时就任共青团干部(共青团营工委委员兼连支部副书记),当战士时就破例成为营党委委员,是同年兵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提干、第一个提升为连干;我既做过军事干部,也做过政工干部,深受战士们喜爱,经常在全师介绍经验;年年立功受奖,尤其是被评为师里第一个优秀政治教员,在全军作巡回报告,解放军报和北京军区《战友报》作了报道宣传。

因为有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学习钻研习惯,我转业地方也能很快适应各项工作,无论是在企业、机关、群众团体,还是挂职农村工作,做什么像什么并做得好,深受工人、农民群众的欢迎;尤其是学术工作干得更出色。1986年至今本人已发表文章800余篇,出版著作有二十余部,计有2000多万字。不少还获得了全国、省、市的优秀奖。《客家风情》获中国新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研讨大赛二等奖。2008年以来,就在世界客属第22届恳亲大会上,我作为江西专家学者代表宣读论文《略述炎黄子孙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论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被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评为二等奖,并为大会6篇发言之一;关于苏区精神论文被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分别入编论文集出版。在人民、新华、中华、中青、光明等网发表《毛泽东是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人》等文章200余篇。任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作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生平业绩入载《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文艺家辞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等几十种辞书。我常说,我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这些著作都离不开老师所教给的知识。

母校,她在20世纪60年代的景色,在我记忆中是美好的。上学时我非常喜欢母校的校园,喜欢她的那份宁静、大气,更喜欢她的历史积淀。

母校,是令走出校园的历届学子,乃至远走天涯的学生们,永远怀念的、历史悠久且没有围墙的非凡学府。

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