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的春天

文章来源:黄绍裕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2日 点击数:


走进教育的春天

——回忆信丰中学二三事

65届校友 黄绍裕

 

作者简介】黄绍裕,男,江西信丰人(祖籍广东兴宁)。大学学历。19787月——19844月任信丰中学副校长,19845月——19862月任信丰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后任信丰县教育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县政协文史办、科教文卫办主任。

 

我从19722月参与复办信丰中学到19862月调到县教育局工作,在信丰中学度过了14个春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见证了信丰中学的复办、发展乃至辉煌,有几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复办信丰中学

众所周知,文革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教育则是首当其冲。1968年信丰一中——这所素有“信丰最高学府”之称的完中终于被撤消了。这片环境幽雅的读书圣地建起了信丰化肥厂,昔日传道授业的教师被称作“臭老九”,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教学仪器分散到各农村中学,办公用品被单位瓜分,图书资料及档案轶失殆尽;学生迁往油山、金盆山读共大。初具规模的信丰二中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学校停办,校园、校舍被223地质队占用。信丰城区没有一所单独的中学,嘉定小学改名“红卫学校”,这是一所包含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一贯制学校。

1971年底,中共信丰县委、信丰县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恢复信丰城区的中学教育。由于信丰一中的校园、校舍全部被信丰化肥厂占用,学校被弄得面目全非、乌烟瘴气。搬走化肥厂再办学校是不可能的。而信丰二中虽然被223队占用,但校园校舍没有遭到破坏,只要把223队搬走办学校还是可以的。考虑当时的现状,上级决定在原信丰二中的校址上复办信丰中学。1972年元月223队开始往908队搬迁,县里成立了以钟凤森同志为组长的筹备小组进驻信丰二中校园,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我和朱清棠老师作为第一批老师于197227参加筹备工作。当时学校只有原信丰二中留下的土木结构的旧教学楼二栋,每栋两层共8间教室。礼堂1栋,后半段被223队隔了房间成为职工宿舍。我们把礼堂的前半段用来做学生膳厅,后半段的房间用来住教职工。厨房1栋,我们在厨房摆上2张圆台供教师用餐。平房18间,4间做学生宿舍,4间用于行政办公。厕所1栋,澡堂110间。150亩的校园没有一尺围墙,只有一座简易校门。这就是复办时的全部家当。离春季开学的时间已很近,校区到处还住有223队的职工和家属。县里为了新学期如期开学,快速地组建了以钟凤森为校长、党支部书记,谭吉如为副校长、支部委员,刘世兰为教导处主任、支部委员,李恒葵为总务主任,黄绍裕为团总支书记、支部委员的学校领导班子。学生全部来自红卫学校高中部。当时高二年级1个班,高一年级4个班,共5个班260多人。任课教师则根据班级数和课程设置陆续从农村中学和下放教师中抽调。当时的各科教师是:政治教师谭吉如、刘世兰,语文教师朱清棠、刘德兴,数学教师舒文明、王渊煕,英语教师王国辉、刘乙忠,物理教师刘华章、黄绍裕,化学教师陈雪菲、刘章文,体育教师赖承照,美术教师廖彩金。后勤人员:李燕玲、罗明贵、卢松、陈美英等。73年上半年,223队全部迁出信丰中学,下半年红卫学校初中部转到信丰中学。龙舌、正平、坪石三个公社靠近城区大队的初中毕业生划到信丰中学读高中。至此,信丰中学复办工作基本完成。成为一所区域性完全中学。复办后不再称“信丰一中”,“江西省信丰中学”的名称沿用至今。

冰雪渐渐融化,信丰中学的复办似乎告诉我们,信丰教育的春天将要来临。

辉煌的七九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拨乱反正,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了阳光灿烂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办一批重点学校,为四化建设培养急需人才。1978年信丰中学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这好比添加了一股动力,广大师生无不欢欣鼓舞。办好一所重点学校除校舍、教学仪器及其他教学设施等硬件外,还必须具备三个重要条件,即一名好校长、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一批好的生源。当时校级领导班子成员有钟凤森、刘绍羲、黄绍裕三人。钟凤森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50多岁,原信丰一中校长。该同志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原则性强。刘绍羲同志任副校长,40多岁,理论水平较高,处事稳重,平易近人。黄绍裕同志任副校长,30多岁,年轻干劲足,有做学生工作的经验。就校级领导班子而言可以说是老、中、青三结合的优化组合,比较理想,是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就生源来说,1978年中考全县拔尖招收了200名高一学生到信丰中学就读,高一的生源得到解决。而高二毕业班的学生和全区各县市重点中学一样,是分区域招收的学生,没有全县(市)择优。

8月初,高一招生工作结束以后,学校领导班子在研究办好重点中学的问题时,认真分析了现有教师的状况。尽管当时有些骨干教师,但数量上严重不足,学科上还很不配套。会上决定由我负责测算高中阶段各学科所需的教师数,提出需从各完中调进的教师数及名单,向教育局书面报告。我接受任务后,到县教育局人秘股查阅了全县各完中教师的档案材料。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关教师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拟调教师的名单。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后立即向县教育局送了报告。823,县教育局召开中学校长会议。信丰中学委派我去参加会议,会议由袁章万局长主持。会上当讲到调入信丰中学的教师名单时,农村各完中的校长们群情激动,当场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高二毕业班的优秀学生还在我们下面各完中,你们把我的好师傅调走了,我们这里的好徒弟谁来教?干脆把好学生也转到你们信丰中学去!”这种场面让教育局的领导也感到为难。当时我想,一不做,二不休,好学生转就转,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师资问题。我向袁局长报告后,立即到水东饭店三部服务台打电话回学校向钟凤森校长请示(当时中学校长会议在水东饭店召开),钟校长当即表示,可以这样办:农村完中的高二优秀学生转学到信丰中学,拟调教师调到信丰中学工作。回到会场,我把钟校长的意见向袁局长做了汇报。袁局长在会上宣布了调入信丰中学的教师名单,同意各农村完中高二毕业班学生择优转到信丰中学就读。会议转入具体问题和时间按排的讨论。经讨论定下几点:第一,各完中按毕业生数选送20%参考(信丰中学除外),择优录取学生100名;第二,时间安排,信丰中学25日前命好题,26日至27日各完中由领导带队到信丰中学参加考试(考务工作由信丰中学组织安排)。28日由信丰中学组织老师评卷并确定名单,29日将录取名册送达各完中。30日、31日学生报到注册,91正式上课。这项议程结束后,有的校长在会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我说:“你们信丰中学多考到大学生我们也有一份功劳!”我说:“那当然!感谢你们的支持!”袁局长说:“我们信丰只要多出人才,就有大家的一份功劳。”会议结束后,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布置这项工作。具体组织安排工作由我和教务处负责,通过大家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新学期就要开学了,学校面临着教室、学生宿舍不够的问题。当时还招收了几十名补习生。教室缺3间,学生宿舍尚缺100多个床位(因择优来的农村学生和部分补习生要住校)。学校决定把78年招收上来的高一新生安排到学校农场学习、生活一年(当时学校农场在七里村,农场有4间教室和住学生、老师的房间),直到797月这一届的学生、老师才返回校本部。

由于加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全县毕业班的优秀学生基本集中到了信丰中学,又欣逢改革开放的时机,广大师生铆足了一股劲争着向高考冲刺。79届是信丰高考成绩最辉煌的一届。录取人数在全区各县排队中(赣州市以校为单位)名列第一。录在重点大学的人数最多,具体人数统计如下:全县录取总人数132人(信丰中学124人),其中专科67人(信丰中学64人),一般本科34人(信丰中学33人),重点大学27人全部是信丰中学的学生,考取最好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回顾79届毕业班的工作,最成功的经验有两点。第一,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学科的优秀教师集中调到信丰中学,使7980届的高中教师基本上达到学科配套。有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新调进的教师干劲十足,原在信丰中学的骨干教师也不甘落后,不居功自傲。教师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复习资料、测验题自己用钢板刻腊纸自己印刷,还主动要求教务处给自己增加课时,星期日、课外活动、早晚自习争着补课,争着辅导。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第二,拔尖上来的学生、原来信丰中学的优秀学生和招收的优秀补习生混合办尖子班,在快速查漏补缺的基础上,统一走上教学的快车道。这样,既有利于因材施教更是英雄聚会大比武,比学赶帮争上游。他们在良师的指导下,在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学习成绩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辉煌的79届,让信丰中学声名大振。这一届学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当中,许多人如今成了单位的领导、骨干,有的成了专家、学者。至今说起79届,人们仍然赞不绝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