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记忆
60届校友 甘 锋
【作者简介】甘锋,原名甘大银,男,江西信丰人。江西治金学院毕业。鞍钢集团东鞍山烧结厂副厂长,高工,科研成果获辽宁省、鞍山市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届古稀之人,许多往事已渐渐淡出记忆。又是学工的,没什么文字功底,便不敢妄作文章。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例外。欣逢母校70校庆之际,回首往事,心情激动,鼓足勇气提笔以了却心愿。
岁月就像历史的长河流水,能将记忆的河滩冲刷。即便是深深的沟坎或人身的坎坷,都能一点点地抹平,使之从记忆中消失。可是也有一些东西,尤如河滩的巨石,虽经年流水的冲刷,却仍凸现在河滩上,更显光滑、明亮。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江西省信丰中学位于赣江上游,油山脚下的桃江边上。既无名山大川可傍,也无名流学者可言。是南方山区县城的一所普通中学(1978年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可就是这所名不经传的母校,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教职员工们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地教书,辛辛苦苦地育人,让来自各乡镇的学子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雨露哺育,受到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情操的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光和热。
我就读时母校尚在县城南的花园坊。说是“花园坊”,其实就几个黄土山岗连成。是南方典型的丘陵地形。岭上稀稀疏疏长着松树和少量其它树木。校舍是择地而建。大都是一排一排的平房。许多教师的宿舍兼办公室就散居在教室一头的一间房子里。记忆中最好的一座楼是二层楼的“科学馆”,就是图书馆。同学常去那里阅读和借书。校舍虽然简约,但是教学设备还是齐全。记忆中的化学、物理实验都可以做,有专门的实验室。而且有的还是一、二人一台,自行操作。
还有让我们受益的是,学校不仅教我们文化科学知识,还培养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开设了“劳动知识”课(课程名记得不准确了)。学习养兔子等家畜、家禽等知识和“制造肥皂”、“照相洗相”、“修理小电器”等工业常识。这使得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既新奇又长知识,培养了我们实际动手的能力,更树立了劳动伟大的观念。毕业后同学既下得厨房,也上得厅堂;既可以下到农场,也可以走上讲堂。本人经工厂锻炼至今可凭借耳力判断出运行中设备轴承间隙的大小,可见实践出真知。
母校也不像现时社会上泛滥的趋势逐利,而是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对于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同学还有助学金以解决上学困难,基本上没有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不少同学受益完成了学业。
我们的老师也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曾照询曾经当我的班主任,数学老师。一次上代数课我偷看小人书。他一边讲课一边走到我桌旁,悄悄地从我手中把书拿走,什么也没说。我浑身不自在。心想不知道会给什么处分。谁知道下课了,他让我有空到他办公室去取小人书。我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小心翼翼地走到他面前,他却二话没说就把书还给了我。只是在我行了一个礼,就要悻悻离开时说了一句:“以后不能再看了啊!”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在课堂上看小人书和搞其它小动作了。
由于我家境不太好,家在水东,离学校不太远,便选择了走读。这样就常常晚来早走。除了正常上课,一些义务劳动和集体活动时常不参加,学习成绩也就算是中上等吧,不在什么好学生之列。到初中毕业填志愿时,有三个志愿可选择:高中、支援地方建设、师范。每人可填两个志愿。我就填了一个支援地方建设,实际就是技术学校,毕业后可分配工作。因为家境困难,想早点参加工作。可
还有物理老师刘恒茂,课余时间,仍然给我们“跃进班”补物理。课堂上他神采飞扬地说:我给火箭班上课,你们将来要在地球的屁股上安个火箭,开着地球去宇宙遨游!多么激励人心,催人上进啊!就不一一赘述了。
下面,谨以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束:
当我还在孩提的朦胧中,
尽兴的玩与闹便是生活的全部,
是谁,用知识的雨露,滋润我幼小的心灵?
是你,辛勤的园丁,
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我用好奇的眼光,
凝视光怪陆离的世界,
是谁,循循导诱,教我明辨黑白,懂得是非?
是你,辛勤的园丁,
光荣的人民教师。
无论是在黑云压城,大地颤抖的“文革”时代。
还是,在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今天,
你们,用知识默默地编织腾飞的翅膀,
把我们托向祖国的蓝天。
教育是立国之本,育人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