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爱孩子的父亲,相较于母爱而言,父爱显得更加微妙,因为父亲没有亲身体会生育子女的过程,不大会像母亲一样对孩子是一种无条件的、没有理由的爱。同样,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也是相对理性的。
对所有的孩子来说,父爱即阳光,若没有光合作用,孩子便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换与互动,他们将不易融入环境,也就是缺乏人际交流的技巧。因此,父亲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或者说是为孩子表演何为“立业”。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分寸和智慧,一般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严厉而不镇压
当孩子因得意忘形而失控的时候,可能会惹祸,此时,父亲一定不能真的发作情绪。要知道,惹祸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是暂时性的,连大人都有失误的时候,更别说孩子。这种情况下,表演一下权威性是可取的,不是苛责和打骂,只是表情严厉一些,采取审视和注目,有点像首长下命令时的状态。
我的儿子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是98分,因一个字的小马虎,显然是不该错的。他告诉我时,我们正在吃饭。听到后,我的语言和表情不再丰富,保持了几分钟的沉默,这时儿子会有感觉,于是他非常老实地吃着饭,话也不再多。
气氛酿成后,不要急于说教,因为一个不安的人很难冷静地听取意见。再说,如果经常在吃饭时令孩子恐惧,他的胃肠道还有可能出问题。但沉默本身一定会有一个效果——他会安静地吃完饭,而且比平时吃得干净:还会主动去洗碗、漱口。
儿子就是这样,之后他静静地回到自己房间,大声读起课文(以取悦我)。此时,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一定要装作“领他的情”。于是我的目光变得柔和,点头夸他的课文读得好。这个过程中没有说教,但孩子会从中知道吸取教训,主动改正错误,不再马虎。
与此相反的错误做法是:剥夺他吃饭的权利,骂他或打他,或命令他站在一边反省(体罚)。要知道,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破坏其正常的生活习惯,更不能发作时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而羞辱他,或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情绪化,比如唉声叹气、摔东西或摔门就走。同时,也不能把战火引到爱人身上,什么“都是你平时娇惯的结果”,或“你怎么把孩子教成这样”,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过失十分严重,自己导致了家庭战争和家庭分裂。自责感容易引发罪恶感,导致如考试怯场、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行动而少唠叨
与母亲的唠叨比起来,父亲的唠叨对孩子更具杀伤力。母亲唠叨的时候会从生气变成伤心,伤心时口气就会软下来。但父亲唠叨时一般会越说越气,就像一头咆哮的狮子不断地吼叫,可能会演变为动手。
因此,父亲最好态度温和与孩子交流:首先问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这里面有一条原则,若希望孩子诚实,就要接纳他所有的信息,静静听完,然后分享自己当年同样或类似的经验。
三、引导而不指责
当我儿子不爱写作业时,我一般会以游戏的方式将他引入学习状态。比如,加减法混乱,我会跟他玩买卖玩具的游戏,付钱与找钱时,就会把加减法放进去,实践结合理论,激发其兴趣,以后买东西时也会多了份经验。
语文的功夫不是作业,而是平时积累。比如我会跟他一起分享科普画册,有时候给他念,也请他给我念。例如,他对动物感兴趣,我就请他念有关老虎的一段,他边念,我边装作惊讶。他感到我的反应.读得会更加起劲,不会的字也会记得清楚。
如果父亲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你脑袋里进水啦”。或“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背不下来,将来还能干什么大事”,这些指责好比魔咒,孩子听到时,不仅感到羞辱(自卑的前提),还会十分“听话”,无形中履行这些指责内容,长大后真有可能成为自贬之人。
四、决不可打骂
当“打是疼,骂是爱”成为孩子与家长的互动方式时,孩子就会接纳这个程序,那么他也会在生活中加以执行。
因为爱就是打骂,而打骂意味着皮肉之苦和羞辱感,这些会令一个人恐惧和愤怒,所以当他也对某人产生好感时,就不会离他太近(以免受苦)。这就是内心的分裂,失去了真正的信任与和谐。当一个人处于内心分裂状态时,就不会完整,不完整的人不仅无法良好地与团队配合,也不会与他人产生实质的和谐关系。
五、再忙也要陪孩子
让老人替自己照看孩子不能说是一种错误,但后果往往是:你的孩子可能适应了老人的生活习惯而令你苦恼。除此之外,孩子电会因适应老人而比较懦弱或过于放纵。那么,这究竟又是谁之过呢?
我有一天晚上12点多才到家,第二天上午10点还要去电视台做节目。于是次日醒来,先跟儿子一起洗漱,吃早点,然后让他坐在我的自行车上出去买菜。这一切完成后,我就出发了。虽然比较累,但相信天下的父亲都有一个定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再累也会心甘情愿!
为此,让孩子感受到你心里关注他,抓紧时间交流是很必要的。就算时间较短,也一定要让儿子跟着爸爸玩几次,较量几个回合,感受一下父亲的力度及保护,这样,儿子也会从中学会做一个男人。女儿呢?则更不能没有爸爸的拥抱和关注,这至少会直接影响到她将来怎样判断男友。
- 上一篇:名人教子[ 01-18 ]
- 下一篇:七个有效惩罚孩子的新鲜方案![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