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的春天
——回忆信丰中学二三事
65届校友 黄绍裕
【作者简介】黄绍裕,男,江西信丰人(祖籍广东兴宁)。大学学历。1978年7月——1984年4月任信丰中学副校长,1984年5月——1986年2月任信丰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后任信丰县教育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县政协文史办、科教文卫办主任。
我从1972年2月参与复办信丰中学到1986年2月调到县教育局工作,在信丰中学度过了14个春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见证了信丰中学的复办、发展乃至辉煌,有几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复办信丰中学
众所周知,文革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教育则是首当其冲。1968年信丰一中——这所素有“信丰最高学府”之称的完中终于被撤消了。这片环境幽雅的读书圣地建起了信丰化肥厂,昔日传道授业的教师被称作“臭老九”,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教学仪器分散到各农村中学,办公用品被单位瓜分,图书资料及档案轶失殆尽;学生迁往油山、金盆山读共大。初具规模的信丰二中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学校停办,校园、校舍被223地质队占用。信丰城区没有一所单独的中学,嘉定小学改名“红卫学校”,这是一所包含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一贯制学校。
1971年底,中共信丰县委、信丰县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恢复信丰城区的中学教育。由于信丰一中的校园、校舍全部被信丰化肥厂占用,学校被弄得面目全非、乌烟瘴气。搬走化肥厂再办学校是不可能的。而信丰二中虽然被223队占用,但校园校舍没有遭到破坏,只要把223队搬走办学校还是可以的。考虑当时的现状,上级决定在原信丰二中的校址上复办信丰中学。1972年元月223队开始往908队搬迁,县里成立了以钟凤森同志为组长的筹备小组进驻信丰二中校园,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我和朱清棠老师作为第一批老师于
冰雪渐渐融化,信丰中学的复办似乎告诉我们,信丰教育的春天将要来临。
辉煌的七九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拨乱反正,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了阳光灿烂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办一批重点学校,为四化建设培养急需人才。1978年信丰中学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这好比添加了一股动力,广大师生无不欢欣鼓舞。办好一所重点学校除校舍、教学仪器及其他教学设施等硬件外,还必须具备三个重要条件,即一名好校长、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一批好的生源。当时校级领导班子成员有钟凤森、刘绍羲、黄绍裕三人。钟凤森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50多岁,原信丰一中校长。该同志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原则性强。刘绍羲同志任副校长,40多岁,理论水平较高,处事稳重,平易近人。黄绍裕同志任副校长,30多岁,年轻干劲足,有做学生工作的经验。就校级领导班子而言可以说是老、中、青三结合的优化组合,比较理想,是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就生源来说,1978年中考全县拔尖招收了200名高一学生到信丰中学就读,高一的生源得到解决。而高二毕业班的学生和全区各县市重点中学一样,是分区域招收的学生,没有全县(市)择优。
8月初,高一招生工作结束以后,学校领导班子在研究办好重点中学的问题时,认真分析了现有教师的状况。尽管当时有些骨干教师,但数量上严重不足,学科上还很不配套。会上决定由我负责测算高中阶段各学科所需的教师数,提出需从各完中调进的教师数及名单,向教育局书面报告。我接受任务后,到县教育局人秘股查阅了全县各完中教师的档案材料。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关教师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拟调教师的名单。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后立即向县教育局送了报告。
新学期就要开学了,学校面临着教室、学生宿舍不够的问题。当时还招收了几十名补习生。教室缺3间,学生宿舍尚缺100多个床位(因择优来的农村学生和部分补习生要住校)。学校决定把78年招收上来的高一新生安排到学校农场学习、生活一年(当时学校农场在七里村,农场有4间教室和住学生、老师的房间),直到79年7月这一届的学生、老师才返回校本部。
由于加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全县毕业班的优秀学生基本集中到了信丰中学,又欣逢改革开放的时机,广大师生铆足了一股劲争着向高考冲刺。79届是信丰高考成绩最辉煌的一届。录取人数在全区各县排队中(赣州市以校为单位)名列第一。录在重点大学的人数最多,具体人数统计如下:全县录取总人数132人(信丰中学124人),其中专科67人(信丰中学64人),一般本科34人(信丰中学33人),重点大学27人全部是信丰中学的学生,考取最好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回顾79届毕业班的工作,最成功的经验有两点。第一,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学科的优秀教师集中调到信丰中学,使79、80届的高中教师基本上达到学科配套。有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新调进的教师干劲十足,原在信丰中学的骨干教师也不甘落后,不居功自傲。教师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复习资料、测验题自己用钢板刻腊纸自己印刷,还主动要求教务处给自己增加课时,星期日、课外活动、早晚自习争着补课,争着辅导。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第二,拔尖上来的学生、原来信丰中学的优秀学生和招收的优秀补习生混合办尖子班,在快速查漏补缺的基础上,统一走上教学的快车道。这样,既有利于因材施教更是英雄聚会大比武,比学赶帮争上游。他们在良师的指导下,在有限的一年时间里学习成绩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辉煌的79届,让信丰中学声名大振。这一届学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当中,许多人如今成了单位的领导、骨干,有的成了专家、学者。至今说起79届,人们仍然赞不绝口。